編者按今年12月13日,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公祭日。本報今起擇要獨家連載朱成山即將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公開出版的新著《第21次是國家公祭》。
  第一章 創先祭
  中國曾經歷過多次戰爭和動亂,為生存發展,人們常有意無意地將這些災難淡忘,所以我們讀到的歷史悲劇往往是史書的寥寥數筆。然而隨著文明進步,人類對個體生命的敬重與珍惜程度不斷提高,中國人的歷史認知也逐漸深入豐富。
  南京大屠殺後,這段民族記憶相對沉寂了一段時間,改革開放為再識這段歷史帶來了新契機,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下簡稱“遇難同胞紀念館”)1985年建成開放,是哀悼死難同胞、銘記歷史的新起點。20年前起,每逢12月13日,人們都會在紀念館里奉上公祭亡靈的花圈。
  1994年12月13日10時整,江蘇省暨南京市社會各界人士悼念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57周年儀式開始。防空警報聲響徹南京,57年前的今天,日軍開始大屠殺,將古城變為血腥地獄。
  儀式簡單朴實但意義重大。新中國此前沒有哪座城市用群眾集會的方式,悼念抗戰遇難同胞,這次儀式開了先河。
  1994年8月,我和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應邀訪日,參加緬懷亞太地區戰爭遇難者活動,進行南京大屠殺歷史演講和證言集會。這是戰後大屠殺幸存者首次登上日本國土,夏淑琴是被日軍戳了三刀、背著傷疤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證人。她對日本舊軍人和記者閃光燈,亮出傷疤,訴說一家9口有7人遭殺害的往事。此行引起了日本各界廣泛註意和積極反響。
  8月7日,我們在去廣島的列車上得知,6日是廣島每年一度的原爆紀念日,日本國家領導人都到廣島參加國家公祭日,已連續舉辦40多次,集會最多達11萬多人,每次都會邀請各國領導人參加。8月9日,日本國家領導人還將到長崎參加原爆公祭。我們現場能感受到集會規模之大,活動之隆重,這對我產生了強大刺激。日本作為加害國,卻長期大規模、高規格紀念原爆遇難者。中國作為被侵略對象,同胞犧牲巨大,南京大屠殺是二戰三個特大慘案之一,可我們做過些什麼?
  回寧後,我開始游說各級領導。我的提議在當時非常大膽,國內無任何城市舉辦過此類活動,又涉及中日關係。由於沒有先例,我們策划了多套方案,最為成功的是鳴放防空警報和武警戰士敬獻花圈。集會名稱也費了一番周折,方案有三:年份+主題、次數+主題、組織者+主題,上級審批認為第三種較好,且建議加上“30萬”和“周年數”。名稱雖然長,但意思明確,後被反覆用了10次。
  活動程序經協調,請南京市政協主席主持儀式,南京市長代表市政府講話,在寧各單位也派代表參加。為突出歷史傳承,特邀抗日老戰士代表甄申和青少年代表戴寧益在儀式上發言。城內外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所在地設立分會場,由所在地的區縣負責舉辦悼念儀式,與活動同步。
  當時,我們沒想到,公祭活動最終能夠升格為國家公祭,並且以國家立法的方式規定下來,成為共和國每年一度的固定儀式。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獨家供稿
  登陸新華報業網(www.xhby.net)、揚子晚報網(www.yangtse.com)、中國江蘇網(www.jschina.com.cn),可查看完整連載。
     (原標題:南京公祭開了先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h32jhrlu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